USKG冠军赛:参赛求成长 个性闪光华
美儿体育讯 每一个家庭,都像是一颗切面水晶,折射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里,我们说,每一场比赛就像一颗切面水晶,每一抹亮眼的火彩都是每一位青少年选手们独特的个性光华。
在比赛的间隙中去采访那些参赛的孩子们是一件很纠结的事。一方面很想了解他们今天打得怎样,状态如何;一方面又会担心会影响他们的心情和心态。比赛期间采访选手还是一件讲机缘的事,不可能人人都关注到,也并不是只去关注那些成绩优异的选手,但只要是采访到的选手都会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采访的过程无非是问些比赛中的发挥如何,学球的经历如何,但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是记在纸上,印入笔者脑海的不是当天的杆数、不是以往的战绩,而是他们每个人不同的个性。
吴所谓:低调。笔者在三天比赛中都试图找他聊聊,可都被他“闪”了,甚至远远的看到我正微笑着看向他,马上就会直角转向,避开我,直到比赛结束后,被赛事组的工作人员把他“绑架”到赛事组办公室,才终于有机会跟他聊上一会。问起他为什么老是像躲蟑螂一样的避开我?他说“我得到的关注够多的了。”
金诚:平和。与金诚的交谈其实真的不多,只是在决赛日比赛结果出来后几句常规的问答。虽然这三天的比赛里,他的总成绩总是处于整个成绩榜榜首的,但无论是在赛场上,或者会所里见到他时,脸上总是一幅波澜不惊的平和表情。当笔者拍着他的肩膀问“可以跟你聊一下吗?”,他也还是淡淡的一笑,淡淡一句“可以啊”。虽然此时他刚刚把成绩交到记分处,还没来得及冲凉,还没来得及吃午饭(下午2点半),但他始终只是不急不徐、平实坦诚的回答着笔者的问题,没有“可以了吗?”的催促,眼神始终透着温和。
翁隽宇:自信。这个小子是非常健谈的,而且自信十足。虽然这次比赛中的成绩比起他赛前告诉笔者的“有80%的信心”可以拿到冠军有点距离,可这份出现在赛前练习日对话中的自信感,在三轮结束后的回顾中一点也没少,哪怕当时他是在描述不该出现的失误、或者是最怕遇到的球位,那份自信不是体现在他对成绩的预测,而是他对自己优势、劣势进行分析时的坦诚,对赛中表现总结时的客观,还有对自己终将成为“胜利者”的笃信。
杜墨含:友善。比赛的第三轮,杜墨含打出了一杆进洞,这是她的第三个一杆进洞了,而这次将拿到球会奖励的四千元奖金,在比赛还没结束的时候,远在北京的母亲和这个还在赛中的女儿就已经决定要把这笔钱捐给有困难的人,这显然不是她们第一次捐助别人,但这是杜墨含自己挣到的第一笔钱,这次捐助意义将大不相同。对杜墨含的了解是在正在比赛进行在场边对她的观察,和与陪同她来比赛的外公的交谈。外公说,墨含的妈妈非常注重对墨含品德的培养,要有爱心,善于帮助别人,要做正直的人,“你的心胸有多大,才能有多大的世界”。第一次认识杜墨含是在第六届USKG冠军杯赛上,不论是那次的比赛,还是在这次几天,无论什么时候看到她始终面带微笑。在比赛的第二天,当赛事组工作人员巡场经过她们这一组时,她甚至主动问这位工作人员渴不渴,并递来一瓶矿泉水。这瓶水虽然是赛事组发给她的,但如果不是一个“善于帮助别人”的人,又怎会在自己比赛时还体贴的顾及到他人的感受呢?她说:大家共同进步,都打好了才是好,如果大家都打好了,回到家就更有动力刻苦的训练,这样自己也跟上去了。如果别人没打好,自己就满足了,骄傲了,那就不会再进步了。
虽然每个选手都有他鲜明的个性留给我,但关于他们的性格描述却有一个共同的、没被写出来的词汇,那就是“成熟”。这并不是说他们个个都老成持重,而是当他们说起这三天里分外懊悔的一杆时,当他们谈起自己的心态时,当他们聊起未来的打算时,他们的表情和言谈中,这种高于他们实际年龄的“成熟”感便扑面而来。
这只是笔者在广东省第八届USKG青少年冠军杯赛上采访到的选手中的几个,可以肯定,这短暂的接触中看到的只是他们的一面,是当他们沉浸在高尔夫的世界里时所展现的一面,是笔者主观感受到的一面,当他们做回那个上课、玩耍、打游戏时的自己时会完全像另一个人一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球龄的增长,他们性格中坚毅、沉稳、勇往直前的一面将会随着挥杆次数的增加而愈加突出。他们在高球的世界里,一定不会是人人走向职业球手之路,有些人甚至也许将永远与冠军无缘,但他们因高尔夫而获得的人生历练将会成为他们宝贵的财富,为他们最终赢得人生奠基。
( 梅玫)